RAG面试题深度解析(一):6个高频技术问题的背后逻辑
前段时间在找工作,投了不少做RAG相关业务的公司。面试下来发现,大家问的问题还挺有意思的,表面上看起来很基础,但想要答好还真不容易。
今天整理了6道比较经典的题目,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。不是标准答案啊,主要是想聊聊这些问题背后到底在考什么。
为什么面试官喜欢问这些?
说实话,刚开始我也挺困惑的。为啥不问些具体的技术实现,偏偏问这些看起来很"虚"的问题?
后来想明白了,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坑。搭一个demo很容易,但要让系统在生产环境稳定运行,你得能解决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。面试官通过这些问题,能快速判断你有没有踩过这些坑。
让我们逐一来看这些问题。
问题0:怎么优化RAG中的检索速度和召回精度?
这道题其实在考什么?
这题一看就是经典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。实际做项目的时候,产品经理总是希望检索又快又准,但技术上你知道这两个目标是冲突的。面试官就想看看你怎么处理这种矛盾。
我的理解
说白了,这就是个资源分配的问题。你有限的计算资源,是用来提速还是用来提精度?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:
索引这块儿
选索引算法就像选车,HNSW就像豪车,造价高但跑得快;IVF像家用车,各方面都还行。具体怎么选得看你的业务场景。
模型维度的选择
Embedding维度就像图片分辨率,越高越清晰,但文件也越大。我之前做过实验,从512维到1024维,精度确实有提升,但存储和计算成本直接翻倍。得算性价比。
分层检索策略
这个思路挺巧妙的,就像筛沙子一样。先用粗筛子快速过一遍,拿到候选集;再用细筛子精挑细选。速度和精度都能兼顾到。
面试时怎么回答?
我建议别只盯着一个点说,展现一下全局思维:
- 聊聊不同索引的适用场景
- 提到分层检索的好处
- 强调要通过实验数据来决策,不能拍脑袋
问题1:如何设计智能分块策略来处理结构化文档?
这道题想考什么?
这题挺有意思的,说的是传统那种按固定字符数切分的方式,在处理财报、法律条文的时候经常把关键信息给切断了。比如一个财务指标的说明被切成两半,前半句在这个块里,后半句跑到下个块去了。
面试官其实想看你有没有意识到文档是有结构的,不能粗暴地一刀切。
我踩过的坑
以前做过一个法律文档检索的项目,刚开始就是简单按1000字符切分,结果用户问一个法条的时候,经常检索不到完整的内容。后来才发现,法律条文有很明显的层次结构,应该按条款来分。
几个经验:
文档结构很重要
财报有章节、表格、注释;法律条文有条、款、项。这些都是天然的分割点,比机械切分靠谱多了。
信息密度不一样
有些地方信息很密集,比如财务数据表格,需要切小一点方便精确检索;有些地方比较松散,可以保持大块来维持上下文。
NLP技术的应用
现在有些工具可以自动识别段落边界、章节标题,比纯粹按字符数切要智能很多。
面试时这样说
回答这题的时候,最好能举个具体例子,比如:
- 说说你遇到过的文档切分问题
- 解释为什么要按结构而不是按字符切分
- 提到如何平衡切分粒度和语义完整性
- 如果有实际的改进效果数据就更好了
问题2:如何构建专业领域的检索微调数据集?
这题想考啥?
这题很实际,通用的embedding模型在专业领域经常水土不服。比如医学里的"MI"指的是心肌梗死,但通用模型可能理解成Michigan(密歇根州)。面试官想看你知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。
我的经历
之前给一个医疗公司做过类似的项目,刚开始用的是通用的sentence-transformer,效果惨不忍睹。医生问"冠心病的治疗方案",系统给出的结果里竟然有心理学的内容。
后来才明白,专业领域的坑主要在这几个地方:
专业术语理解偏差
同一个词在不同领域意思完全不一样。"细胞"在生物学和监狱管理中是两个概念。
负样本很重要
我发现很多人只关注正样本,但负样本的质量决定了模型的判断能力。要构造那种"看起来很像但实际不相关"的样本。
数据标注的层次
不能只标注文档级别的相关性,词语、段落、文档都要标注。这样模型才能学会不同粒度的语义关系。
这样回答比较好
面试时记得强调这几点:
- 举例说明专业领域的特殊性(比如术语歧义)
- 提到负样本构造的重要性
- 说说多层次标注的必要性
- 如果有和领域专家合作的经验就更好了
问题3:Re-ranker模型过滤掉相关文档的问题诊断
这题考什么?
这是个很实际的生产问题。Re-ranker本来是用来提升精度的,结果反而把最相关的文档给过滤掉了,这就很尴尬了。面试官想看你有没有系统性的debug思路。
我遇到过类似的情况
去年在一个客服系统里遇到过这个问题,用户问产品功能,系统总是给出无关的答案。后来发现是Re-ranker的锅,它把真正相关的文档排到了后面。
排查下来,主要问题在这几个地方:
训练数据有问题
我们的训练数据里有很多人工标注的错误,Re-ranker学到了错误的排序模式。垃圾进,垃圾出。
模型太"激进"了
模型的判断标准太严格,只要不是完全匹配就给低分。这在实际使用中显然不合适。
阈值设置不当
我们把过滤阈值设得太高了,很多中等相关的文档都被误杀了。
面试时怎么说?
记得从系统排查的角度来回答:
- 先检查训练数据质量,这是最常见的问题
- 再看模型的决策逻辑是否合理
- 最后提到要用A/B测试来验证修复效果
问题4:基于大模型的查询重写(HyDE)
这题想考什么?
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。用户问问题的时候往往很口语化,比如"感冒了咋办?"但你的文档库里写的是"感冒的临床治疗指南"。这种表达差异导致检索效果很差。
HyDE这个技术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,面试官想看你理不理解它的巧妙之处。
HyDE的巧思
这个技术的核心思路挺巧妙的:
用户问题 vs 文档内容的差异
用户说话比较随意,"感冒了咋办";但医学文档写得很正式,"上呼吸道感染的诊疗规范"。直接匹配效果肯定不好。
让AI"预想"答案
HyDE让大模型先"想象"一个理想的答案是什么样的,然后用这个想象出来的答案去做检索。因为这个假设答案的表达方式更接近真实文档。
从问题到内容的桥梁
本质上是把模糊的用户意图转换成了具体的内容描述。
面试回答思路
重点突出技术的核心价值:
- 解释用户查询和文档内容之间的表达差异
- 说明假设文档如何起到桥梁作用
- 可以提到一些可能的改进想法,比如多轮重写等
问题5:HNSW索引参数的量化调优
这题考什么?
这是个挺技术的问题,主要考你对HNSW索引的理解,以及有没有实际调优的经验。HNSW里有两个关键参数M和ef_construction,设置不当会严重影响性能。
我的调优经历
之前做过一个大规模检索系统,刚开始就是用的默认参数,结果性能很一般。后来花了不少时间调优,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。
M参数的影响
M是每个节点的连接数。设小了检索不准,设大了内存爆炸。我们从16试到64,最后发现32是最佳平衡点。
ef_construction的权衡
这个参数控制建索引时的搜索宽度。大了质量好但建索引慢得要死,小了建得快但质量差。
实验很重要
调参数不能靠感觉,必须设计对照实验。我们用了多个指标:查询延迟、召回率、内存使用量,最后找到了最优组合。
面试时要点
记住这几个要点:
- 解释参数的物理意义,别只背数字
- 提到多指标评估的重要性
- 强调要结合具体业务场景来调优
问题6:父文档-子文档检索策略
这题想考什么?
这个策略挺巧妙的,是为了解决一个很现实的问题:小文档块检索精准但上下文不够,大文档块上下文足够但噪音太多。怎么办?
我见过的解决方案
之前在一个知识库项目中用过类似的策略,效果确实不错。
核心思路
用小块来检索(精准定位),用大块来返回(完整上下文)。就像用望远镜找到目标,然后用肉眼看全景。
技术实现
我们把长文档切成两套:精细的子文档用来检索,粗粒度的父文档用来提供上下文。检索时用子文档,返回时给父文档。
工程复杂度
这个方案需要维护文档间的层次关系,存储成本会增加,但效果提升明显。
回答要点
面试时重点说这几个:
- 解释小块vs大块的矛盾
- 说明分层检索的巧妙设计
- 提到实现的技术难点和成本考虑
聊聊我的感受
分析完这6道题,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。
每个问题背后都是一个权衡问题:
- 要速度还是要精度?
- 要通用性还是要专业性?
- 要简单易维护还是要功能强大?
- 要节省成本还是要最好效果?
这就是为什么这些问题难答的原因。面试官不是想听你背书,而是想看你怎么在复杂的现实场景中做技术决策。
几个面试小建议
基于我自己的面试经历,总结几个小贴士:
别只说技术,要谈场景
同样的技术在不同场景下选择完全不同。比如HNSW索引,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很合适,但对于离线批处理就没必要。
多举具体例子
面试官最怕听到"应该"、"可能"这种虚词。你说"我之前遇到过类似问题",立马就不一样了。
承认技术的局限性
没有完美的方案,每种选择都有代价。坦诚地说出限制条件,反而显得专业。
准备一些数据
如果能说出"改进后召回率提升了15%"这种具体数字,会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。
希望我的这些想法对你有帮助。RAG这个领域还在快速发展,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层出不穷,大家一起学习进步吧!